西安培華學院學子開展皮影文化實踐:探尋非遺傳承新路徑
西安培華學院“映光拾影”培華非遺守藝團暑期三下鄉團隊的八位團員在兩名校內指導老師,一名校外的指導老師的帶領下,來到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以及西安市新城區西一路282號易俗社文化街區,準備開展為期十天的非遺皮影傳承保護實踐活動。
溯源華州皮影 觸摸千年匠心
華州作為皮影藝術的重要發源地,承載著皮影技藝千年的傳承脈絡。西安培華學院實踐團隊首站便扎根于此,沉浸式探尋這項古老藝術的源頭活水。在華州明清博物館內,泛黃的皮質影人、斑駁的雕鏤工具與詳盡的史料記載相映成趣,團隊成員侯睿(左)、李繼東(右)駐足于清代"渭華皮影"作品面前,細看其"推皮走刀"留下的細密紋路——那些不足毫米的鏤空處,既有民間故事的經典場景,又暗含著關中民俗的生活印記。
團隊成員觀看博覽館皮影 陳露攝
相鄰的展覽館內,一場即興皮影表演引得各地游客駐足。當《喜兒》的經典橋段借光影重現,團隊成員與游客們一同屏息觀賞,隨后隨機對八位觀眾展開訪談。"沒想到牛皮能刻出這么靈動的人物,關節動起來像活的一樣",一位中年游客的感慨,讓團隊更直觀感受到皮影藝術跨越地域與年齡的感染力。從雕刻技法的地域特色到表演唱腔的方言韻味,成員們在與游客的交流中,梳理出大眾對皮影藝術的認知畫像。
《喜兒》劇照 張奕萱攝
團隊成員與游客一起近距離觀看用于表演的皮影 陳露攝
研學鐘樓工坊 精研影偶上色
離開華州,團隊轉赴西安鐘樓旁的汪老師皮影工作室,開啟技藝實踐的深度學習。工作室不大,卻擺滿了待上色的皮影坯子與數十種礦物顏料,每一種色彩都承載著地域的自然密碼。汪老師示范時,毛筆在方寸皮面上輕掃,先以淡墨勾線定調,再用"平涂"技法鋪底色,最后以"暈染"凸顯衣袂的褶皺層次。
汪老師工作室顏料陳列 和欣妍攝
團隊成員輪流上手體驗,起初毛筆總不聽使喚,要么色塊溢出輪廓,要么顏色深淺不均。經過兩小時練習,終于掌握了力道的平衡。當親手完成的皮影在燈光下顯露出清晰輪廓與絢麗色彩,精心繪制的建筑圖案、細膩筆觸逐一呈現。這一批由團隊成員親手上色的皮影作品,經光影加持,生動展現傳統工藝與現代創作融合成果,為非遺傳承實踐添生動注腳。成員們真切體會到"三分刻、七分染"的古訓深意。這場實踐不僅是技藝的習得,更讓大家理解了傳統工藝中"材美工巧"的造物哲學。
團隊成員給皮影上色 和欣妍攝
探訪動畫工作室 探索傳承新徑
映光拾影陪護非遺守藝團團員走進皮影動畫王工作室,探尋皮影藝術與現代技術的融合可能。工作室負責人展示的皮影動畫短片令人耳目一新:傳統皮影的關節運動原理被轉化為數字模型,《真假美猴王》的經典場景通過特效呈現,既保留了"隔帳說書"的敘事感,又增添了鏡頭切換的靈活性。
團隊成員與《真假美猴王》海報合照 張奕萱攝
從華州的歷史深處到鐘樓的匠心工坊,再到動畫工作室的創新前沿,西安培華學院學子的皮影實踐之旅,既是對古老技藝的溯源與致敬,也是對非遺傳承路徑的思考與探索。那些在指尖流轉的色彩、在光影中躍動的影人,正成為連接傳統與當下的文化紐帶。(和欣妍 陳潔潔)